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学习参考
2017年第6期(总第42期)
潍坊医学院宣传部 2017年9月25日
目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喜迎党的十九大
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刘云山(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1)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19)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8)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答记者问……………………………………………教育部(35)
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2017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2017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开好党的十九大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讲话深刻阐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述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政治责任。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讲话精神,掌握核心要义、把握基本要求,把学习成效体现在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上,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上,体现在从严管党治党的成效上。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和经验,就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善于从政治上考量和解决问题,注重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十分明确的要求。每名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提高政治能力的重要思想,搞清楚什么是政治能力、为什么提高政治能力、怎么提高政治能力的问题,使自己的政治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提高领导能力,第一位的是提高政治能力
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政治标准是衡量领导干部的首要标准。党组织选拔任用干部,首先看干部政治上清醒不清醒、坚定不坚定,说到底就是看政治能力强不强。所以,讲干部素质,最重要的是政治素质;讲领导能力,第一位的是政治能力。
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立场,有着严格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政治是我们党最本质的特征。要把党建设得坚强有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有一大批政治能力很强的领导干部,有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我们党强调党的中央委员会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集团,强调领导干部要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忠诚、干净、担当,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能力,更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重视讲政治、重视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党的一大传统和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我们党的核心,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非凡政治勇气、丰富政治智慧、高超政治能力,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鲜明亮出共产主义这一我们党的崇高政治理想,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5年,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开辟新的境界,健康了党内政治生活、重塑了党内政治生态,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从政治上考量全局工作,注重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
什么是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政治能力丰富内涵的集中概括,为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深入理解这一重要论述,很重要的就是提高政治站位、政治觉悟,增强政治定力、政治担当,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当深刻认识提高政治能力的时代内涵和实践指向,坚守党的政治理想,把“四个自信”融入灵魂和血液,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注重提高政治上的洞察力、判断力,在事关政治原则的重大问题上,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先之劳之、当好表率,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提高政治能力,是实现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历史使命提出的紧要课题
现在,我们党正在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概括,集中揭示了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这“四个伟大”,体现了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战略谋划,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大局,也是我们最大的政治,需要领导干部切实扛起这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解决好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比如,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把握正确方向,从政治上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坚定;如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抓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科学、制度执行力不断提升,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体制机制保障;如何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同心同德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等等。这些重大任务,对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也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讲话,几乎都要讲到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要求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思维。这些年,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清醒认识党面对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一再要求全党做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准备。这些,都是从政治上提出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领导干部政治意识、政治能力的拷问。
应当说,当前领导干部队伍政治能力总体上是比较强的,特别是经过这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洗礼,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应当看到,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比如,有的对讲政治不以为然,认为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讲政治是务虚、谈政治是唱高调;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对明显的政治问题视而不见;有的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阳奉阴违、当两面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缺乏政治担当,对错误言论不敢亮剑,对不良风气听之任之。像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野心膨胀、阳奉阴违、拉帮结派,搞政治阴谋活动;像衡阳破坏选举案和南充、辽宁拉票贿选案,严重破坏党内选举制度和人大选举制度,挑战我们的政治底线。党中央及时果断查处这些大案要案,严厉惩治那么多违反党纪国法的腐败分子,就是为了清除党内存在的政治隐患,使党的肌体进一步健康起来。所以,只有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才能更好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永葆党的政治本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领导干部要在提高政治能力上下功夫
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不断锤炼的过程,根本途径是加强政治历练,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
1.不断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标尺。作为党的干部,就应当一心向党、以身许党、在党为党,有很强的党性。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信念,是我们党的崇高政治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领导干部如果不坚定理想信念,就会在政治上犯糊涂甚至变质,就会走到邪路上去。现在和平年代对理想信念的考验,虽然不像战争年代那样直截了当,但依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现实当中,有人宣扬所谓“共产主义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还有人给讲共产主义贴上“左”的标签,以至于有人羞于讲共产主义,讲到理想常常语焉不详。不少党员干部出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理想信念的考试不合格。这些都说明,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补精神之钙尤为紧要,坚定理想信念一刻也不能放松。
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维护核心,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中央看齐。邓小平同志说过,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形势之复杂、任务之艰巨、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更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没有集中统一不行;没有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没有坚强的核心,是不可想象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关系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关系党中央权威、关系全党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大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要把维护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维护好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之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
2.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各种思潮观点众说纷纭、泥沙俱下,尤其需要有政治上的敏锐性、洞察力和判断力。这种敏锐性、洞察力、判断力从哪里来?根本的是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掌握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缺这个、缺那个,实际上最缺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少干部反映,现在做领导工作,对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说清楚,弄明白“怎么看、怎么办”。如果说工作中有被动的时候,很大程度也是理论功力、理论素养不够的问题。所以,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就要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基础任务,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必修课,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特别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课题,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也为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系列重要讲话既是世界观、价值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每学一次都会受到政治上的洗礼。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提高运用讲话精神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自觉接受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党内政治生活是领导干部历练政治能力的大熔炉。只有炉火烧旺了,才能锻造过硬的政治素质。纵观近年来党内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都与党内政治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有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得到恢复,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体系得到完善,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我们要倍加珍惜。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和条例,自觉接受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切实解决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问题,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牢记组织为大、纪律为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办事、按集体意志办事,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看作是进行“政治体检”,用足用好这个利器,提高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带头推动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自觉同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自觉抵制权钱交易等各种不正之风,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间关系,形成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形成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决不能让封建糟粕侵蚀党内政治生活,决不能让权力沾染铜臭味,决不能让商品交换原则污染政治生态。
4.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重要的是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讲过,当年在梁家河7年的插队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近日中央党校出版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大家读了之后,对此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现在,有些领导干部随着职务升迁、地位变化,慢慢忘了根、忘了本,眼睛只往上看、不往下看,甚至把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蛙水关系”,或者浮在表面、融不进去,或者需要时跳到水里、不需要时就像青蛙一样跳到岸上。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作为领导干部,要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增长政治才干。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对象、内涵、方式的变化,适应互联网条件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用群众听得懂的话与群众对话,多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做群众工作,不断提升团结引领、组织动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水平。
5.在复杂斗争实践中积累政治经验。政治能力是在实践中砥砺磨练出来的,只有经受大风大浪考验、经受急事难事锻炼,才能在历练中逐步变“老练”。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面对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繁重任务,是往前冲、往上顶,还是向后躲、向外推,是对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直接考验。而这种考验,尤其体现在对各种风险研判防范上。要增强底线思维,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敢于斗争、敢于碰硬,提高应对风险挑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腐败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强力整治,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廉洁风险依然突出,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把反腐败斗争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上向好,但面临的情况也非常复杂。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做“战士”不做“绅士”,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亮剑,决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要加强对各种思潮的辨析引导,坚决抵制错误思想侵蚀。当然,弘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使我们的干部领导经验不断丰富、政治能力不断提高。
党的十九大很快就要召开了,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政治自觉和强烈责任担当,奋发有为、扎扎实实地做好各方面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2017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2017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09月11日A1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核心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明确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态度和坚定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始终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定“四个自信”,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明确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态度和坚定信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始终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那时以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主题展开的。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并据此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形成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在深化改革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非凡的政治担当、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谋划改革、领导改革、推进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光彩。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2013年12月30日,成立了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下,农村改革、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贫脱贫攻坚、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等全面推进,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生产力、社会活力、思想创造力。
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更是一项宏大持久的系统工程,既要通过改革注入强大动力,也要通过加强整体性协调性使之实现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系统谋划,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扭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把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统筹目标和统筹对象高度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行动纲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统一于国家由大向强发展关键阶段的历史进程,统一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设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效果更加明显。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始终是解决我国全部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先导和行动指南。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跨越,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上党和国家制度建设总揽全局的日程,扎实推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越来越美好的发展前景,不仅给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也给中国人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信。
三、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我们要始终保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更大成就。
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只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才能进一步把党建设好,使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来源:《求是》2017年第17期)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为13亿多人民提供了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为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不断增强。
《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意见》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一)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立足我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吸收世界先进办学治学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三)坚持放管服相结合。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下去,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四)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加强系统谋划,注重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做好衔接。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时将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政策。
《意见》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缓解,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育人功能。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改变美育薄弱局面,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
《意见》指出,要创新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要鼓励多种形式办园,有效推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建立健全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省市两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以县域为单位制定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新建、改扩建一批普惠性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质量合格的普惠性服务。要加强科学保教,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合理安排幼儿生活作息。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规范办园行为。
《意见》指出,要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改善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严格办学资质审查,规范培训范围和内容。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要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快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国家基本装备标准。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切实改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薄弱面貌,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要多措并举化解择校难题。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安排,实现县域优质资源共享。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完善入学制度,统筹设计小学入学、小升初、高中招生办法。
《意见》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方式,改善实训条件,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严格教学管理。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要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支持行业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育教学、开展人才质量评价。明确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的职责义务和鼓励政策。
《意见》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推进协同育人,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队伍,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支持力度,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评价体系。加强高等学校智库建设,推进高等学校开展前瞻性、政策性研究,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全面推进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要完善依法自主办学机制。依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要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意见》指出,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稳妥推进高考改革;要完善民族教育加快发展机制,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支持力度;要完善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机制,改进特殊教育育人方式,强化随班就读,建立健全融合教育评价、督导检查和支持保障制度;要健全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健全财政、土地、登记、收费等方面支持民办学校发展的相关政策,健全监管机制;要以拓宽知识、提升能力和丰富生活为导向,健全促进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意见》指出,要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强调要健全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要改进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严格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健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改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以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完善老少边穷岛等贫困艰苦地区教师待遇政策,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做到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职业院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
《意见》指出,要健全教育投入机制。强调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合理划分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明确支出责任分担方式,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健全各级教育预算拨款制度和投入机制,合理确定并适时提高相关拨款标准和投入水平,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生均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坚持向老少边穷岛地区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向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倾斜。要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合理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加大省级统筹力度。要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使用规范安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完善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全覆盖、奖助贷勤补免多元化的学生资助制度体系。完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政策,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提高资助精准度。
《意见》指出,要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强调要完善教育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完善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贯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建立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要完善教育督导体制,促进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落实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的法定职责,完善督学管理制度,提高督学履职水平,依法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的督导,依法加强对学校规范办学的督导,强化督导结果运用。要完善教育立法和实施机制,提升教育法治化水平。要提高管理部门服务效能,建立和规范信息公开制度。
《意见》最后强调,要做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组织实施。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要完善推动教育改革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改革统筹决策、研究咨询、分工落实、督查督办、总结推广的改革工作链条,充分发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谋划职能,充分发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完善省级教育改革领导体制。健全教育改革的试点、容错、督查、推广机制。加强教育改革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教育改革力量,确保各项改革举措有谋划、有部署、有落实、有成效。
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组系列访谈,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对于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编者特按专题将其中重要内容进分次选登,以飨读者。
(来源:新华社2017年09月24日电)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依据《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第三条 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第二章 要求与职责
第四条 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五条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二)党团和班级建设。开展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激励工作,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
(三)学风建设。熟悉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实践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四)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开展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及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学生军事训练。组织评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指导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做好学生困难帮扶。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促进学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培养校园好网民,引导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
(七)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组织开展基本安全教育。参与学校、院(系)危机事件工作预案制定和执行。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稳定局面控制事态发展,及时掌握危机事件信息并按程序上报。参与危机事件后期应对及总结研究分析。
(八)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九)理论和实践研究。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参加相关学科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参与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
第三章 配备与选聘
第六条 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
专职辅导员是指在院(系)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委(团总支)书记等专职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高等学校应参照专任教师聘任的待遇和保障,与专职辅导员建立人事聘用关系。
高等学校可以从优秀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研究生中选聘一定数量兼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工作量按专职辅导员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核定。
第七条 辅导员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
(二)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潜心育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和知识,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四)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具备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能力;
(五)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遵纪守法,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
第八条 辅导员选聘工作要在高等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学生工作部门、组织、人事、纪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根据辅导员基本条件要求和实际岗位需要,确定具体选拔条件,通过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经过笔试、面试、公示等相关程序进行选拔。
第九条 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高等学校要鼓励新入职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
第四章 发展与培训
第十条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按专任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教师职务(职称)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应更加注重考察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专职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范围。
第十二条高等学校可以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本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聘任工作。聘任委员会一般应由学校党委有关负责人、学生工作、组织人事、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相关学科专家等人员组成。
第十三条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辅导员管理岗位聘任办法,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管理岗位等级。
第十四条 辅导员培训应当纳入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
建立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省级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区域内现有高等学校辅导员规模数量设立辅导员培训专项经费,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高等学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
第十五条 省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学习和研修深造,创造条件支持辅导员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业、基层等挂职锻炼,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高等学校要鼓励辅导员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为辅导员提升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条件保障。
第十六条 高等学校要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第五章 管理与考核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管理。
学生工作部门牵头负责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和考核等工作,同时要与院(系)党委(党总支)共同做好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院(系)党委(党总支)负责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
第十八条 高等学校要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应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人事部门、院(系)党委(党总支)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
第十九条 教育部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中对高校优秀辅导员进行表彰。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辅导员单独表彰体系并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其他类型高等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或思想政治工作其他队伍建设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要根据本规定,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同时废止。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9月29日)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以部长令的形式修订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以下简称《规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规定》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问:《规定》修订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自2006年9月1日颁布施行以来,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各地各高校队伍建设工作呈现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高校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包括辅导员队伍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此次《规定》修订出台,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
2.问:《规定》修订出台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规定》修订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遵循,依据《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有机衔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强化了指导性、针对性。
3.问:请简单介绍一下《规定》修订出台的主要过程。
答:此次《规定》修订出台大概有四个步骤。一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组织力量深入各地各高校调研了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特别是已有政策落实情况和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深入研究相关政策和文件。围绕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批示指示精神,重点研究我们先后出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指标体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一系列文件,对已有的举措进行认真研究梳理总结。三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又根据会议精神对《规定》有关章节和条款进行了集中修订。四是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召开工作研讨会、现场会等,征求各省(区市)教育工作部门、高校一线同志意见。同时通过网络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4.问:《规定》的修订出台主要有哪些重要内容?
答:此次《规定》修订出台,着眼于回应广大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关切,着力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是进一步体现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修订后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关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的领导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新作出的具体安排,是新时期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法规。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规定》丰富和发展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9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体系,特别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身份。《规定》指出,高校专职辅导员是指在院(系)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委(团总支)书记等专职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
四是进一步强调了高校辅导员配备选聘的相关要求。《规定》强调,高等学校应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同时规定了兼职辅导员工作量按专职辅导员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核定。《规定》还强调,要坚持“同工同酬”原则,保证高校辅导员人事聘用要参照专任教师聘任的待遇和保障。
五是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培训要求。《规定》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要建立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
六是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通道。《规定》对制定辅导员队伍激励保障机制,实现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称“双线”晋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高校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要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要注重考查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的方向,要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专职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范围。
5.问:如何保障《规定》的贯彻落实?
答:一是各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要将《规定》作为本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组织开展《规定》学习宣传活动。二是要求各高等学校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定》的具体实施细则,使各项制度要求落地落实。三是要求高校辅导员准确把握《规定》主要内容,把《规定》作为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行为准则,敬业爱生,潜心育人,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