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 • 我的潍医时光 || 陈九锡:人民送我上大学

发布者:xcb发布时间:2021-09-08浏览次数:3172

编者按:

那些说给树听的话

嵌在木质的年轮里随流年

一点点长成参天的回忆

时光里的那些老照片、老故事

承载了多少青春与追忆

还记得

人生中的某个时刻

您与潍医结缘

您是——

在校师生

医务人员

毕业校友

学生家长

或是关心潍医的社会人士

您的故事、唯一记忆

70周年校庆,

一起书写独特的“潍医印象

作者介绍:陈九锡,男,昌潍医学院75级医疗专业校友,曾任烟台市蓬莱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昌潍医学院毕业至今已经整整四十三年了,恰逢今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使我浮想联翩,四十三年前同学们在校时的学习生活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其中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现在回忆起来让人难以忘怀,把我们又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学生时代。

上世纪70年代学校大门口

步入医学殿堂

1975年9月19和20日两天,昌潍医学院迎来了来自全省各地各条战线上的350名新生,他们抱着“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的理念,走进了这所高等医学教育的殿堂,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

我是1975年9月12日接到昌潍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并于9月19日上午7点45分从蓬莱汽车站乘汽车去潍坊,到学校报到的。上车找好座位坐下后,发现前一排坐着个女的,随身带了些东西,一看就是上学的,一打听,也是到昌潍医学院学习的。找到了同伴,互通了姓名,她叫刘曙瑾,我们谈着谈着,又有一位女同志上了车,扎着长长的辫子,行李上还带有些鱼腥味,隔我一个座位坐下。她坐好后,听说我们是到昌潍医学院学习的,就说我叫蔡淑美,家是长岛县小钦岛,也是到那里学习的。说也凑巧,我和刘曙瑾、蔡淑美同学就是这样认识的,以后我又和蔡淑美同学分到了同一个班,同一个组学习,同一张饭桌吃饭。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临近中午,在平度县的新河汽车站吃了午饭。下午3时许到达潍坊,走出汽车站,天下起了小雨。学校的接站车是敞篷的,司机师傅怕淋着我们,又回学校换了辆面包车,把我们接到学校,同车的还有三班的纪兵同学。

到校后,我们到新生报到处办了入学手续。我和蔡淑美同学分在七五级二班,纪兵同学分在三班,刘曙瑾同学分在五班。当晚75年级办公室的孟兆鑫老师到宿舍看望我们,并逐一询问了姓名,当问及我时,孟老师笑着说:“在你的档案中,我们早就认识了,这个宿舍你负责,同学们有什么要求,跟我讲。”

第二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下午全班同学们都到齐了,共50人,其中男同学30人,女同学20人。晚饭吃的是月饼,饭后同学集合开会,75年级学生办公室孟兆鑫老师和工宣队周天宇师傅出席了会议。首先孟老师讲了话,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接着按名单将同学们分为六个小组,临时任命了党、团支部、班委会和六个小组的正副组长。杜守业同学任班党支部书记,李永珍同学任班长,王本琦同学任团支部书记,我任团支部副书记,赵恒珂、郑金良和刘英秀同学任团支部委员。会议结束后,紧张而有序的大学生活拉开了序幕。

郎咸昌老师和李清华老师与75级二班部分同学在学校大门口合影留念

军训时光

为时十天的入学教育结束后,学校安排我们到解放军炮八师进行两周的军训。军训开始前,我和班里三个同学在外语教研组刘学功老师带领下打前站,于10月4日下午先期到达,进行安排宿舍等事项。在这里面还闹了点笑话,第二天同学们到达炮八师后,按事先安排好了的名单入住,但结果女同学这里多了一个床铺,男同学这里少了一个,怎么也查不出来,最后发现把高义华同学当成女同学了。

炮八师军训是紧张的,也是比较辛苦的,但对我们这些没当过兵的人来说是个锻炼。我们的年级变成了连,班级变成了排,六个小组编成四个班。连长、排长、班长均由炮八师现役军人担任。我编在三班,班长叫菅玉成,是个党员,比我少一岁。一班长、二班长是党员,四班长是团员。

训练中,按照部队的要求,对我们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开始时是练习队列,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齐步走等等,虽然枯燥无味,但大家都是认真练习,没有丝毫懈怠。后期就是练习瞄准、射击。夜间还要站岗放哨,最叫人头痛的是半夜紧急集合,记得有一次得到消息,今晚要紧急集合,大家都不敢睡觉,有的同学甚至将背包都打好了,可是等了大半夜也没有集合。但有一天下半夜,突然集合号响了,为了争第一,背起背包就跑出来了,站好队,报了数,回头一看,枪还没拿出来,赶快悄悄找两个同学回去,把枪从架上拿来分给大家。

练习打枪,同学们都很带劲,尤其蔡淑美同学,来自海岛,大家都叫她“海霞”,因海岛是海防前哨,民兵个个有枪,又会打枪,所以在训练中她时常协助菅班长教同学们练习瞄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明明是神枪手,把大家都教会了,她却打的不够理想。我5枪打了46环,在班里打了个第一,工人周师傅当过兵,他打了49环。

10月19日军训结束,同学们拉练返回学校。秋高气爽,走在路上,我默默地诉诵着“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说也凑巧,40年前的今天,即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在毛主席带领下,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

同学们在炮八师打靶场训练打靶

助农劳动

1975年9月15日至10月19日,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省昔阳县召开,在次会议的精神鼓舞下,于11月份,学校党委安排我们到昌邑县石埠人民公社参加助农劳动,整大寨田,即“小青山会战”。

我们班的同学在支部书记杜守业同学和班长李永珍同学的带领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投入了会战。大家都是来自农村,能吃苦耐劳,刨土,铲土,推车运土,个个都是行家里手。班长李永珍同学,推起小车来回奔跑,就是当年我这个农村时的整劳力,也比不过她。我们组的于成山、孟庆禹、刘英秀、蔡淑美和石淑芹同学,重活累活抢着干,尤其是石淑芹同学,别看她年龄小,干起活来一点也不示弱。在我们班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最后夺得了“小青山会战”冠军。

“小青山会战”休息期间田间地头学习

“小青山会战”结束后,我们回到了学校继续上课学习。大家对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如解剖学、医用化学、微生物学、中医基础学等,都很卖力,但对学习英语就不那么感兴趣了,因大家没有基础,要从A、B、C、D开始,而且年龄大了发音也不准,所以学起来难度比较大。我和外语教研组刘学功老师在炮八师军训时比较熟,因此,他来上课时,逢课必提,回答不上来十分尴尬。

刘学功老师曾将英语比作地瓜干,他说过,“地瓜干虽然不好吃,但将来一定有用啊!”但我们把他的话当成耳旁风,觉得中国话还没学好,学外语有什么用?因此学起来不用功,甚至都没有正八经学。后来果然被刘老师言中了,我到滨州医学院工作后又重新从A、B、C、D开始学习,别人都进中级班、高级班学习了,我还要从初级班开始。之后在晋升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的外语考试中,勉强过关。

1976年同学在曾经搭建过防震棚的操场上合影留念

70年代同学在校园中留影

70年代同学们在校外虞河桥上留影

开门办学

1976年国庆节过后的第6天,即10月6日,我们根据学校的安排,到益都县王坟公社马庄大队进行助农劳动和采药。

当天上午,我们乘火车到达益都车站,然后身背行李,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步行50多里,来到了王坟公社马庄大队。沿途老百姓热情好客,在路过一片山楂园时,老乡们让我们吃山楂,我们说不吃,他们从园子里扔给我们吃,当时的场面感人至深。

到马庄后,我们住在一所小学校里,出门往西约一、二百米有一条小河,河面不宽,大约有三、四米,河水清澈见底,每天早上我们到那里洗脸刷牙。河对面有一座小山,不太高,长满了树木,当时枫叶已经红了,很是好看。再往西看,座座高山紧相连,一座比一座高大,一座比一座雄伟。

这次到王坟公社马庄大队开门办学时间2周,前一周助农劳动,后一周上山采药。在助农劳动时,因正值“三秋”农忙季节,我们参加了队里收玉米和种麦子的劳动。我们班的同学分为七个小组,每组包一个生产队。我所在的生产队,只有三头牛,因此只能用于耕地,而播种麦子(当地叫耩麦子)只能用人工拉耩子,我们同学与当地社员一样,肩背绳索,参与了拉耩子这种劳动。一天劳作下来,绳索勒的肩膀痛,但大家没有叫苦叫累的。由于山高路陡,车子上不去,麦种和土肥都是我们肩膀挑上去的。

在一周的采药期间,我们采了好多种药材,只记得有黄精、玉竹、穿山龙等。爬了两座高山,山势很陡,记得有位同学在山顶上不小心踩下下一块大石头,石头顺着山势蹦着高往下滚,把我们都吓坏了,若是下面有人肯定打坏了,所幸下面没有人。

同学们分拣采回来的药材

两周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临返校前的一天晚上,各个生产队干部在队长的带领下,抬着山楂、核桃到我们的住地看望我们,足足有十几筐,并与我们促膝相谈到很晚。当时我们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因此一个山楂也没吃,一个核桃也没拿。第二天早饭后,村里派拖拉机将我们的行李送到益都火车站,村里的老百姓列队欢送我们,恋恋不舍的将我们送到离村很远很远的地方。

挖地道结束后,党支部委员代素娟同学带领六姐妹照相留念

临床实习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们在校时由地区医院传染科主任许怡芬老师讲的,许老师讲课条理清楚,能抓住重点,什么“三红三痛酒醉貌”,“鞭抽状、猫爪状”的出血点及蛋白尿等等,至今仍记忆犹新。她还编了四句顺口溜:“发热脸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全身痛,皮肤黏膜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以便于学生记忆。

由于此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所以下班后,我用了大半个晚上的时间,将这个病看了好多遍,从病原学到流行病学,从发病机理到病理生理改变,从临床表现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几乎达到了能全部背下来。第二天早上交班时,科里主治大夫张平清老师说:“今天早上讨论流行性出血热这个病例,主要由青医和昌医同学发言,青医同学先讲吧!”青医实习同学主要讲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轮到我发言了,我就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谈起。当我讲到DIC时,有个姓王的护士问我,什么是DIC(当时DIC理论是个时髦的东西)。张老师说DIC是个新的理论,小陈同学你给他们仔细讲讲,说着把科里的小黑板擦干净,叫我在上面边写边讲。我站在黑板前,写上DIC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讲了发生的原理及导致的器官功能损害,大家静静地听,有的还拿笔记,我足足讲了十余分钟。散会后,张老师开玩笑地说,看看昌医学的理论功底很强啊。

我们学校重视基础理论学习,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给我们上基础课的老师个个年富力强,学术水平高,如化学的姜玉全老师、生物化学的徐瑷民老师、生理学的柴述藩老师和药理学的戴家福老师等等。

胶南实习留影

班级毕业合影留念

师恩难忘

1998年10月1日,同学们在毕业后20周年时,在母校举行了首次师生联谊会。在游览校园时,恰遇政治教研组的李鼎文老师。师生多年不见,自然少不了互相问候,寒暄一番,而后我和姜增锦同学与李老师照了这张合影,以留作纪念。

与李鼎文老师(照片中)合影

李鼎文老师是我们在校时讲思政课印象较深的一位老师,他在认真讲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还启发、教育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有益于人民的人。记得1977年6月,他在讲课即将结束,我们将奔赴胶县中心医院上临床课之际,在黑板上写下了四句话:“治病忆辩证,求精华佗术,举公忘小我,落户民心中。”来勉励我们对业务要精益求精,做一个人民的好医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思政课是培养、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做到爱国、爱党、爱人民,树立远大理想抱负的重要一环。李老师的这四句话对我影响较大,毕业后我始终没有忘记老师的教诲,并从其中选择了两句:“求精华佗术,落户民心中”作为座右铭,时刻用这把尺子来要求自己,检验自己,力争做一个医术高超、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医生。